近日,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劉毅就我國壩工技術的發展現狀與前景發表了看法。他指出,中國的壩工技術憑借其創新性、適應性和高效性,已成為全球標桿,在共建"一帶一路"中展現出強大的綜合實力。
據劉毅介紹,中國在高混凝土壩和高土石壩等復雜條件下的建設領域持續取得技術突破。通過智能溫控、智能碾壓、智能灌漿等先進技術的應用,顯著提升了工程質量,大幅降低了建設成本與周期,為全球大壩高質量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
劉毅強調,中國企業已從單一工程建設轉向提供系統解決方案。通過整合全產業鏈資源,能夠為客戶提供"交鑰匙"式的全套服務方案。
在生態保護方面,我國也取得了顯著成效。以三峽為核心的水庫群生態調度促進了長江中下游四大家魚的自然繁殖,以小浪底為核心的水庫群調水調沙維持了黃河的健康生命。這些水利工程正在為母親河復蘇行動發揮關鍵作用,使永定河、西遼河等常年斷流的河流重現生機。
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水電發電量占全國總發電量的14.1%;與火力發電相比,相當于減少了4.3億噸標準煤的燃燒,二氧化碳排放減少約12億噸。
劉毅表示,在"雙碳"目標的引領下,綠色發展對壩工領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需要通過技術創新最大限度地提升水電的清潔能源效益,同時降低大壩建設與運行中的碳排放。
他建議,應基于全生命周期構建"減排固碳"雙向調控機制,這是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關鍵。在工程建設期可通過研發新型環保材料、研制新能源機械設備、優化綠色施工技術和工藝、探索綠色電力直供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減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推動降低能源消耗與碳排放。
劉毅認為,短期內綠色技術升級可能給項目帶來一定成本壓力,但長期效益將非常顯著。通過碳排放權交易、碳金融等市場工具可以激勵項目將環境成本內部化,從而有效推動綠色轉型成為壩工領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編輯:金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