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伊的李奇登斯坦們:朵樂絲與羅伊·李奇登斯坦伉儷珍藏
左:《遠景與橋》,右:《睡蓮與日式橋》
Art © Estate of Roy Lichtenstein
「我父親對宋代山水畫神勝于形的深遠意境及氣韻情有獨鐘,而我們猜想,促使他最終將目光鎖定于這些山水畫上的一個動力,源于朵樂絲對東方宗教和冥想的長期探究。《中式山水》最終成為他完成的最后一個系列。」
藝術家之子米切爾·李奇登斯坦
「羅伊·李奇登斯坦是最具標志性的美國戰(zhàn)后藝術家之一,這組作品揭示了他令人意想不到的一面,體現(xiàn)了他對亞洲文化符號的迷戀,尤其與他晚年引起強烈共鳴。在香港呈獻這組杰作可謂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讓人們得以探索他作品中這鮮為人知的元素,
無疑會為亞洲許多藏家?guī)眢@喜。」
蘇富比亞洲區(qū)當代藝術銷售主管Boris Cornelissen
香港 承繼朵樂絲與羅伊·李奇登斯坦伉儷珍藏于今春紐約及倫敦蘇富比全數(shù)成交之佳績,蘇富比亞洲將聚焦來自該珍藏的另外五件作品 - 包括繪畫、布面及雕塑作品 – 于香港拍賣中重點呈獻。這些作品長期保存在他們的私人收藏中,首次于拍場上亮相,且大部分反映了李奇登斯坦對東亞藝術影響長達半世紀的迷戀。作品將于9月22日至28日在蘇富比旗艦藝廊展出,并于9月28日的現(xiàn)代與當代晚間拍賣中呈獻。
李奇登斯坦對中國藝術的興趣可以追溯到1940年代末,當時他在二戰(zhàn)期間駐扎倫敦。彼時21歲的藝術家寫信回家,分享他購買了一本關于中國繪畫的書籍。為了保護這本書,他希望將其與他的非洲面具收藏一起寄回美國。戰(zhàn)后,李奇登斯坦回到美國,于俄亥俄州立大學完成本科和研究生學位,選修東亞藝術史的課程。
1994年,羅伊·李奇登斯坦參觀了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單色風景展覽,他被這位法國藝術家以寥寥數(shù)筆便得以把風景描繪得惟妙惟肖的高深造詣深深打動,并成為他藝術生涯的一個轉折點。雖然德加從未畫過中國風景,但李奇登斯坦深受其技法的啟發(fā),由此喚起傳統(tǒng)中國畫的精神和冥思之美——特別是宋代(960-1279)的風景——并通過大膽而精確的普普藝術將其重新構想。從那時起,李奇登斯坦經常觀看紐約、華盛頓和波士頓的東亞藝術展,研究圖錄并鉆研傳統(tǒng)畫景和主題,如盆景樹、文人石和宋代風景,這些都通過他標志性的普普藝術語匯重新詮釋,其中的絕佳例子正是本次上拍的《盆景樹(習作)》(估價:200-300萬港元)和《文人石》(估價:100-150萬港元)。
1995年,李奇登斯坦因獲頒京都賞而越洋前赴日本。雖然他很少在沒有工作目的的情況下出游(藝術家曾表示在自己工作室中創(chuàng)作時最為快樂),但朵樂絲在亞洲的旅行,包括八零年代在中國大陸的深度旅游以及對東方宗教和冥想的深入探索,很可能啟發(fā)了他最后一系列中式山水作品,其中的代表性鉅作便是本次上拍的《遠景與橋》(估價:2,800-3,500萬港元)。早在1978年,這對夫婦應好友的邀請前往印度的艾哈邁達巴德,李奇登斯坦在那里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Mirror Reliefs》系列。
此次拍賣中還將帶來李奇登斯坦創(chuàng)作于1992年的《睡蓮與日式橋》(估價:300-500萬港元),為藝術家以睡蓮為題創(chuàng)作的僅六幅不銹鋼板絲網印刷作之一,重新詮釋了莫內著名的《睡蓮》系列。作品中波光粼粼的水面是通過一種創(chuàng)新且費力的創(chuàng)作技法實現(xiàn)的,旨在重現(xiàn)1920至1930年代汽車儀表板的漩渦圖案,而多層次的顏色和圖案應用則呼應了日本浮世繪木刻印刷的工藝,這恰如其分地向莫內位于法國吉維尼花園中的標志性日式步橋敬。
羅伊·李奇登斯坦
羅伊·李奇登斯坦1923年出生于曼哈頓,從小便熱愛藝術。在青少年時期,他開始畫畫和雕塑,曾在紐約藝術學生聯(lián)盟修讀,同時對爵士樂也產生了深厚的熱愛。1943年,他被征召入伍,隨后在俄亥俄州立大學修讀藝術,并成為那里的藝術教師。1951年,李奇登斯坦在紐約舉辦了第一次個展,1957年成為紐約州立大學奧斯威戈分校的助理教授。他在1960年代初因其著名的《女孩畫作》而獲得了廣泛的關注,這十年間他也開始拓展到雕塑和陶瓷領域。
他的作品經常在大型展覽中展出,鞏固了他在普普藝術運動中的地位,與安迪·沃荷和羅森奎斯特等人并肩。職業(yè)生涯后期,李奇登斯坦將注意力從漫畫圖像轉向更廣泛的靈感和來源材料。
如今,他的作品被全球多個著名收藏所持有,包括華盛頓特區(qū)的國家藝術館、芝加哥藝術學院、科隆的路德維希博物館、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紐約惠特尼美術館、巴黎龐畢度中心、舊金山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等。
朵樂絲·李奇登斯坦
朵樂絲·李奇登斯坦是一位慷慨的慈善家,也是藝術界的變革代表人物,同時是羅伊·李奇登斯坦基金會的共同創(chuàng)始人和主席。她妥善保存和分享丈夫作品于世廣受贊譽,且在她的主張下將超過1,000件他的作品(包括畫作、雕塑、素描和個人存稿)捐贈給全球的博物館,其中大部分贈予惠特尼美術館。
除了藝術,朵樂絲的生活充實而富有好奇心。她的慈善領域涵蓋了創(chuàng)意寫作和南安普敦Stony Brook的電影項目,以及動物權益和干細胞研究。2022年,朵樂絲和李奇登斯坦家族將羅伊的前工作室捐贈給惠特尼美術館,以用于其獨立研究項目。
作品初覽
Art © Estate of Roy Lichtenstein
羅伊·李奇登斯坦《遠景與橋》,1996年作
估價:2,800-3,500萬港元
壓克力、油彩及石墨于畫布,190.5 x 452.8 公分
「我在考慮像中國山水里萬里高山和小漁艇那樣的元素,像拉開卷軸后,由濃至淡的點劃描繪山勢,遠山消融于霧靄之中。它與中國的卷軸畫很像,但全以刻板機械式畫面呈現(xiàn)出來。」
羅伊·李奇登斯坦
《遠景與橋》以細膩的手法繪制,融入了李奇登斯坦的幽默感,巧妙地將宋代風景的主題與美國普普藝術的感性相融合。這一系列作品源自藝術家對中國古典藝術半個世紀以來的愛好,最能展現(xiàn)他細膩分析作品的特征。該作品創(chuàng)作于藝術家1997年去世前不久,將西方對中國風景畫的刻板印象提煉為他標志性的班戴圓點、硬朗的邊緣廓和色塊——這些視覺元素常見于報章雜志復印,同時保留了一些細膩元素,如前景中呈現(xiàn)的穿越步橋的細小人物。
出自這個系列的作品在拍賣市場極為罕見。李奇登斯坦創(chuàng)作逾十九幅描繪中式山水、海景和山景的畫布作品,至今出現(xiàn)在拍場的僅見四幅。《遠景與橋》更在多處展出,著錄豐富。2011年,高古軒畫廊將此作帶到香港舉行展覽,向李奇登斯坦這個少見的系列致意。2024年,維也納埃布爾蒂娜博物館為李奇登斯坦舉行百年紀念展,其中也有另一幅同樣出自中式山水系列的作品。
Art © Estate of Roy Lichtenstein
羅伊·李奇登斯坦《睡蓮與日式橋》,1992年作
估價:300-500萬港元
藝術家自留版5/7
此作品共23版,并加上7版藝術家自留版,由Saff Tech Arts 出版
「我以莫內的畫作為藍本繪畫時,我明白每個人都會認為我不會做莫內的作品,因為他的作品沒有輪廓線,有著非常典型的印象派風格,處處從驚人的細微變化展現(xiàn)一天下來不同時間的樣子,總之與我的創(chuàng)作完全不一樣。我也不知道,一想到以機械化形式呈現(xiàn)莫內,我就想笑了。」
羅伊·李奇登斯坦
此作為藝術家以睡蓮為題創(chuàng)作的六幅不銹鋼板絲網印刷作品中之一,而這組作品也是他向法國印象派大師克勞德·莫內(1840–1926)繪畫的《睡蓮》系列的致敬。藝術家早在1969年便從莫內作品中尋求靈感,當時他創(chuàng)作了兩個系列的印刷作品,靈感源自這位法國藝術家的《教堂》和《稻草堆》系列。秉持個人獨有的風格,他對這些作品進行了改變,使用他標志性的班戴點和大膽的輪廓將莫內的氛圍形式轉變?yōu)榫脑O計的構圖。
本作除了展現(xiàn)李奇登斯坦典型的作畫風格,不銹鋼板的運用也是當年研發(fā)的新技術。藝術家在不銹鋼板上表現(xiàn)漣漪處加入旋渦圖案,紋路模仿了他印象中二三十年代汽車上的金屬儀表板。這個制作過程非常費力,而顏料逐層迭加的過程,也讓人想起日本浮世繪的套印方式,故此,對浮世繪的聯(lián)想也與在本作中出現(xiàn)的日式橋相得益彰。拋光鋼的反射特性與莫內對光影和色彩瞬息變化的癡迷相呼應,但藝術家精心控制的機械過程卻與印象派畫家的自發(fā)筆觸形成鮮明對比。
Art © Estate of Roy Lichtenstein
羅伊·李奇登斯坦《文人石》,1997年作
估價: 100-150萬港元
著色不銹鋼,71.1 x 43.5 x 22.2 公分
藝術家自留版0/6
此作品共6版
李奇登斯坦的《文人石》是同類作品首次上拍,標志著他對中國古典藝術和歷史長達半個世紀的迷戀。
這塊堅固的文人石蜿蜒復雜的形態(tài)以李奇登斯坦的標志性風格呈現(xiàn),斜條紋部分劃過雕塑的表面,斜紋是他從連環(huán)漫畫中摘取的藝術語匯,他在代表作《反射》系列就經常使用斜紋。藝術家將這些供石轉變?yōu)槿斯ぁ⒅圃旌蜋C械的形態(tài),突顯了人文表達與機械生產之間的碰撞。
本作這一版《文人石》曾在2012年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為李奇登斯坦舉行的大型回顧展展出。后來回顧展巡回多地展覽,包括華盛頓特區(qū)美國國家美術館、倫敦泰特現(xiàn)代藝術館、巴黎龐畢度中心。
Art © Estate of Roy Lichtenstein
羅伊·李奇登斯坦《盆景樹(習作)》,1992年作
估價:200-300萬港元
設色剪紙、壓克力、油性筆、石墨于泡沫夾心板,152.4 x 101.9公分
《盆景樹(習作)》經過精心風格化,汲取了日本盆景的主題和類似的中國盆景傳統(tǒng),這兩者對西方觀眾來說都非常熟悉,并以塊狀印刷風格的輪廓和鮮艷的綠色斑駁呈現(xiàn)。
這幅研究作品是在李奇登斯坦開始創(chuàng)作版畫系列的盆景雕塑之前完成的,類似作品在拍賣中極為稀有。事實上,此前僅有兩件盆景雕塑在拍賣中出現(xiàn),最近一次是在紐約蘇富比以高達420萬美元成交,創(chuàng)下了盆景雕塑作品拍賣紀錄(同樣來自朵樂絲與羅伊·李奇登斯坦伉儷珍藏)。
本作首登拍場,也是除另一件在泡沫夾心板上創(chuàng)作的習作外,唯一現(xiàn)身拍場的同媒材作品。另一件尺寸較小,今年5月在紐約以508,000美元成交,達拍前估價的2.5倍。
Art © Estate of Roy Lichtenstein
羅伊·李奇登斯坦《反射系列:女孩(習作)》,1989年作
估價:200-300萬港元
彩色鉛筆及石墨紙本,25.4 x 34.9公分
《反射系列:女孩(習作)》是1989至1990年間創(chuàng)作的《反射》系列中七幅印刷作品之一的前置作品。
這個系列的靈感源于一次藝術家拍攝壓在玻璃下的美國藝術家羅伯特·勞森伯格版畫,但由于版畫隔著玻璃,畫面有一部分被反光遮擋。他隨后將這一概念擴展到他在1988至1993年期間創(chuàng)作的一組繪畫,過程中他也重新審視了自己個別的早年作品。
《反射系列:女孩(習作)》的女子形象基于1960年代的漫畫作品《戀愛了》(Falling in Love),思考氣泡的文字則被模仿玻璃反射的條紋所遮蔽。
市場上極少出現(xiàn)李奇登斯坦為《反射系列》而繪畫的習作,至今拍場僅見六例。
所有圖片請注明版權:Art © Estate of Roy Lichtenstein
編輯:張子凡